三年疫情真的是个笑话吗?从荒诞到反思的集体记忆
当“笑话”成为记忆的标签
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——“三年疫情真的是个笑话吗?”一些网友剪辑了疫情期间的荒诞场景,配上戏谑的配乐,让那段日子看起来像一场闹剧,封控时的“魔幻”标语、核酸检测的“行为艺术”、抢购物资的“黑色幽默”……这些片段在今天的互联网上被重新解构,似乎成了一场集体狂欢。
当我们用“笑话”来形容那三年时,是否忽略了背后的沉重?疫情真的只是一场可以被轻松调侃的闹剧吗?还是说,这种戏谑本身,恰恰是我们对创伤记忆的一种防御机制?
本文将从社会心理、政策执行、个体经历三个角度,探讨“三年疫情”为何会被部分人视为“笑话”,以及这种叙事背后隐藏的更深层问题。
荒诞与戏谑:为何疫情被解构为“笑话”?
魔幻现实的集体记忆
疫情期间,许多超出常理的事件频繁发生:
- “时空伴随者”——只因手机信号与确诊者出现在同一基站,就被判定为密接;
- “买菜难”演变成“抢菜大战”,甚至有人用“以物易物”回归原始经济;
- “核酸盛世”——某些地方核酸检测点比便利店还多,甚至出现“核酸经济”产业链;
- “健康码崩溃”——系统一崩,寸步难行,有人因此滞留火车站、医院门口。
这些场景在事后看来,确实充满荒诞感,当人们回顾时,往往会用幽默来消解当时的焦虑,“那时候排队做核酸,比上班打卡还准时。”
互联网的“解构文化”
今天的社交媒体擅长将严肃事件娱乐化,B站、抖音上大量“疫情搞笑合集”的出现,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,通过剪辑、配乐、夸张字幕,原本压抑的记忆被重新包装,变成可供消费的“段子”。
这种解构并非恶意,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——用幽默来淡化痛苦,就像战争老兵用黑色笑话回忆战场一样,人们也在用“疫情笑话”来消化那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日子。
“后真相”时代的叙事冲突
疫情初期,全社会高度共识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政策执行中的矛盾、信息的不透明、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逐渐显现,当某些防疫措施被证明无效甚至适得其反时,公众的信任感被削弱,进而产生“这一切是否值得”的质疑。
有人开始用“笑话”来解构曾经的“神圣叙事”,这是一种对权威的消解,也是对自身无力感的宣泄。
“笑话”背后的真实代价
将三年疫情简单归结为“笑话”,无疑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,那些被戏谑的片段背后,是无数个体的真实苦难。
生命的逝去与医疗挤兑
- 疫情初期,武汉的医疗系统一度崩溃,许多非新冠患者因无法及时就医而失去生命;
- 全球范围内,超额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万,中国虽控制较好,但仍有许多家庭因疫情失去亲人;
- 长期封控导致抑郁症、焦虑症患者激增,心理健康的代价难以量化。
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冲击
- 中小微企业大量倒闭,旅游业、餐饮业遭受重创;
- 毕业生就业难,许多人被迫“灵活就业”;
- 全球供应链断裂,通胀压力持续至今。
信任危机与价值观撕裂
- “清零”与“共存”的争论让朋友、家人之间产生对立;
- 基层防疫的“层层加码”导致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下降;
- 国际关系因疫情进一步紧张,全球化退潮。
这些代价,显然无法用“笑话”一笔带过。
为何有人坚持认为疫情是“笑话”?
既然疫情如此沉重,为何仍有人将其视为闹剧?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心理动因:
幸存者偏差
对于未经历重症、未失去亲人、未因封控陷入经济困境的人来说,疫情的痛苦是抽象的,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荒诞的片段,而非真实的悲剧。
认知失调的调节
如果承认防疫政策存在失误,就意味着自己曾经的配合、牺牲可能“毫无意义”,为了减少这种心理不适,部分人选择用“笑话”来淡化问题的严重性。
政治化叙事的反弹
疫情期间,任何对防疫政策的质疑都可能被贴上“不爱国”“境外势力”的标签,当政策转向,曾经的“绝对正确”被推翻,一些人通过嘲讽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。
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?
拒绝简单化的叙事
疫情既不是“伟大胜利”,也不是“彻头彻尾的笑话”,它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,需要更冷静的审视。
记录真实的声音
个体的记忆容易被宏大叙事淹没,但每个普通人的经历都值得被记录,无论是医护人员的奋战,还是普通人的挣扎,这些故事比“段子”更有价值。
反思与改进
- 如何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?
- 如何在紧急状态下保障公民权利?
- 如何避免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危机?
只有直面问题,才能避免历史重演。
笑话之外,还有未愈合的伤痕
将三年疫情称为“笑话”,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保护——因为承认它的残酷,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尚未痊愈的创伤,但历史从不会因我们的戏谑而变得轻松。
或许,多年以后,当人们回望这段岁月时,会像今天看待“非典”一样,既记得当时的荒诞,也记得其中的牺牲与教训,而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在笑声之外,保留一点严肃的思考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