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北战疫记,同心守护山城北大门
2022年的深秋,重庆渝北区这座山城北部的经济引擎与交通枢纽,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,作为重庆人口最密集、流动最频繁的城区之一,渝北在“动态清零”的号角下,以高效的组织力、温暖的社区互助和坚韧的市民精神,书写了一部属于现代城市的抗疫史诗。
疫情突袭:渝北按下“暂停键”
11月初,渝北区龙溪街道报告首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,随后疫情迅速蔓延至回兴、两路等多个街道,商场停业、学校转线上、地铁站点封闭……昔日车水马龙的中央公园商圈一夜沉寂,渝北区防疫指挥部连夜启动应急响应,划定高风险区27个,开展全员核酸筛查,数据显示,仅第一周累计检测量便突破500万人次,单日最高检测量达80万份,创下重庆区县核酸检测速度纪录。
硬核与温情:抗疫中的“渝北模式”
面对疫情,渝北区展现出“硬核防控”与“柔性服务”的双重智慧。
- 科技赋能精准防控:依托“智慧渝北”平台,整合健康码、行程卡、社区网格数据,实现病例轨迹10分钟内精准锁定,在宝圣湖街道,无人机喊话提醒核酸采样,减少人员接触风险。
- 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守护: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“跑腿小队”,为封控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,空港佳园社区一位独居老人突发疾病,志愿者通过“绿色通道”将其送医,全程仅用18分钟。
- 企业互助保供链:渝北区内长安汽车、OPPO等龙头企业主动腾出员工宿舍作为隔离点;永辉超市启动“线上下单+无接触配送”,确保每日300吨生鲜供应不断档。
凡人微光:那些值得铭记的身影
疫情下的渝北,平凡人用行动诠释着山城的温度。
- “白衣战士”的坚守:区人民医院护士长张梅连续工作36小时,累倒在采样台边的照片刷屏网络;
- “摆渡人”的夜与昼: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自发组建爱心车队,免费接送医护人员200余次;
- “银发志愿者”的担当:67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每天举着小喇叭走遍小区楼栋,提醒居民做核酸,被孩子们亲切称为“喇叭奶奶”。
复苏进行时:烟火气渐归渝北
随着社会面清零目标的实现,渝北区逐步推进复工复产,12月初,渝北吾悦广场率先恢复营业,顾客凭48小时核酸证明有序入场;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班量回升至疫情前的60%;渝北区更出台“助企纾困12条”,为小微企业减免租金超2000万元,在双龙湖街道,一家火锅店老板挂出“免费请抗疫人员吃火锅”的横幅,热气腾腾的麻辣锅底里,升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。
疫情之下的城市韧性
这场疫情,让世界看到了渝北的速度与温度,从党员干部的冲锋一线,到普通市民的自觉配合;从大数据精准流调,到社区网格的毛细血管作用——渝北用行动证明,现代化治理体系与人民至上的理念,才是应对疫情冲击的最强屏障,正如一位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:“渝北人,扛得住坡坡坎坎,也守得住万家灯火。”
(全文共计1058字)
注:文中数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案例可替换为渝北抗疫真实事迹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