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天水疫情,一座西北小城的抗疫纪实与思考
2021年10月,当金秋的阳光洒在渭河两岸,甘肃省天水市这座拥有270万人口的西北历史文化名城,突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,作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,天水的疫情防控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生命健康,更对西北地区的防疫大局产生深远影响,本文将从天水疫情的发展脉络、防控措施、社会影响以及经验教训等多个维度,全面剖析这场发生在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抗疫之战。
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,地处陕、甘、川三省交界,交通便利,人口流动频繁,2021年10月中旬,当地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,疫情迅速扩散,据甘肃省卫健委通报,截至10月底,天水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超过40例,成为甘肃省那轮疫情的"震中",与其他地区疫情不同的是,天水疫情早期多例感染者为当地卫校学生,这一特殊群体引发了对校园疫情防控的特别关注,病毒基因测序显示,引发天水疫情的毒株为德尔塔变异株,与内蒙古、陕西等地疫情高度同源,揭示了跨省传播的严峻现实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天水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10月21日,天水市秦州区、麦积区宣布实行封闭管理,全市暂停各类聚集性活动,关闭旅游景区和文化娱乐场所,与许多大城市不同,天水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,在疫情防控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,当地医疗资源相对有限,三甲医院仅有两家;城市社区与农村地区交错,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,在这种情况下,天水市创造性地采取了"市区联动、城乡协同"的防控策略,将城区划分为多个网格,每个网格配备专门的防疫小组,实现精准管控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天水在核酸检测中展现的"小城智慧",考虑到专业采样人员不足,当地紧急培训卫校学生参与核酸采样工作,这一举措虽然引发争议,但也体现了特殊时期的应急智慧,天水市建立了"采、送、检、报"四环节无缝衔接机制,单日核酸检测能力在短时间内从1.5万管提升至6万管,为快速筛查感染者提供了保障,在流调溯源方面,天水整合公安、工信、公共卫生等多部门力量,运用大数据技术,在48小时内基本摸清了传播链条,为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。
疫情下的天水,展现出了西北人民特有的坚韧与团结,在秦州区安居小区被划为中风险地区后,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"跑腿小队",为居民代购生活物资;多位餐饮业主自发为抗疫一线人员免费送餐;农村地区通过"大喇叭"宣传防疫知识,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普及科学防控,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构筑起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,甘肃省统筹全省医疗资源支援天水,先后派出500余名医护人员和专家团队,调拨负压救护车、移动PCR实验室等设备,体现了"全省一盘棋"的协作精神。
经济层面,疫情对天水的影响不容忽视,作为西北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农产品集散地,天水2021年第四季度GDP增速明显放缓,尤其是旅游业遭受重创,麦积山石窟、伏羲庙等知名景区关闭近一个月,相关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压力,危机中也孕育着新机遇,疫情期间天水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35%,"宅经济"成为新的增长点,当地政府及时出台减免租金、延期缴税等纾困政策,帮助企业渡过难关,这些措施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。
教育领域,天水疫情暴露出校园防控的薄弱环节,卫校学生集中感染事件促使当地教育系统全面检视防控措施,疫情发生后,全市各级学校转为线上教学,但对于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学生来说,网络条件和终端设备不足成为"数字鸿沟"的现实写照,有鉴于此,天水市教育局联合电信企业为困难学生提供流量补贴,学校组织教师"送教上门",这些补救措施虽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,但体现了特殊时期的人文关怀。
从天水疫情中可以汲取诸多经验教训,资源有限地区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应急机制,通过跨部门协作弥补专业力量不足;校园疫情防控必须作为重中之重,完善健康监测和应急处置预案;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长期投入,不能"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",天水疫情还提示我们,在全球化背景下,即使偏远地区也难以独善其身,疫情防控必须保持常备不懈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,2021年11月底,天水市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,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,回望这场抗疫之战,天水市用有限的资源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,累计确诊病例控制在两位数,没有发生大规模扩散和死亡病例,更为宝贵的是,这场疫情锤炼了城市的应急能力,凝聚了社会共识,为未来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积累了经验。
天水疫情是中国众多城市抗疫故事的一个缩影,它告诉我们: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,每个地区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防线上的关键一环,在病毒不断变异的今天,我们需要从天水这样的案例中汲取智慧,既不过度恐慌,也不麻痹大意,用科学精神和团结力量构筑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,这座陇上古城用它的实际行动证明,只要上下同心、措施得当,即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,也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,保护人民生命健康。
发表评论